海勃湾区坚持“三种导向” 解决“三类问题” 助推脱贫攻坚作者:来源:添加时间:2018-08-24
今年以来,海勃湾区坚持抓党建与抓脱贫一盘棋、拧成一股绳,坚持“实干导向、问题导向、发展导向”,实现从“单打式”脱贫向“融合式”脱贫的深度转变,助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落地见效。
坚持“实干导向”,解决“责任落地”的问题。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将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情况纳入基层党建7项重点任务和农区基层党建工作要点,认真履行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脱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等职责。建立定点包联制度。针对部分基层党组织、农村党员干部在利用组织优势融合资源、发动群众能力不足的问题,区委书记带头履行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建立区委常委包联村党支部制度,通过定期调研、讲党课,不断提升农村党建水平。同时,区级设立扶贫办,镇、村(社区)级分别成立脱贫攻坚办公室和工作室,采取单位包户、驻村工作组负总责的帮扶模式,75家行政事业单位与享受政策的建档立卡户301户576人结对帮扶,层层推进帮扶工作。构建“区级统筹调度、部门合力推进、镇村具体落实”的作战体系。制定出台《海勃湾区脱贫攻坚工作考核办法》,把脱贫攻坚作为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领导班子绩效考核、村党组织分类定级的重要依据,确保“定村、定户、定责、定效”的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同时,树立优先选拔重用优秀驻村帮扶干部导向,让干部“驻得下、干得实、稳得住”。
坚持“问题导向”,解决“队伍建设”的问题。针对部分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不强、党员干部发挥作用不明显、带富能力不强等问题,结合村(社区)“两委”换届,加大对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转化力度。积极发挥党员干部模范作用。组织第一书记、扶贫专干及广大党员干部走进贫困户、生产经营、项目建设和脱贫攻坚一线,问策问需、解决问题、主动服务。如“第一书记”利用微信群、朋友圈,搭建了“千里山镇农副产品销售平台”,充分发挥“党员推销员”人脉优势,帮助100余名村民销售无公害葡萄、草莓、土鸡蛋、荞面等60余种农副产品,累计销售额达20万余元。协助落实产业发展项目3个,协调落实帮扶资金6.66万元,累计完成其他帮扶服务事项25个。强化基层党员干部能力素质培训。3月下旬,选派49名村(社区)“两委”成员赴成都市、杭州桐庐县就城市党建、乡村振兴战略等内容进行观摩学习。派送5名村党组织书记参加全市基层党组织书记实务培训班、3名村党组织书记参加中组部组织的边疆民族地区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组织18名农区干部赴五原县学习集体经济,补齐思路不宽、办法不多等短板。配强党组织领导班子。选举产生新一届村党组织委员25名,平均年龄48岁。其中,女干部11人,占比44%;大专及以上学历1人,配强了党组织工作力量。
坚持“发展导向”,解决“产业带动”的问题。针对部分基层党组织在发展集体经济、培育产业发展等方面作用能力不足,自身造血功能比较差的问题。实施集体经济清零递增行动。制定了《千里山镇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实施方案》和《千里山镇集体经济清零递增计划》,通过支持党员带头成立农业合作社,鼓励种植能手引进新奇特产品,走出一条以村党支部为引领,坚持因地制宜,带领农区居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如:巴音乌素村与中国农业大学创业团队合作,利用零散土地,试种200余亩欧李果、金银花、紫苏、野生黑枸杞等新品种,计划采取固定分红模式,预计每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团结新村利用现有果蔬种植基础,通过村合作社与农业企业合作,打造精品果蔬分拣、包装品牌,与包钢万腾签订了蔬菜购销协议,预计每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万元。王元地村采取村企合作模式,利用村内3000余亩小麦种植田(年产小麦700余吨),实施蔬菜面、全麦面、手工馒头、油饼、面条等农产品加工项目,目前,蔬菜面加工项目已启动,预计第一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第二年收入5万元,第三年收入5万元加二次分红。新丰村通过租赁集中圈舍收取租金的方式,全年收入1万余元。新地村通过租赁农贸市场,第一年收入5万元,第二年收入6万元,第三年收入10万元。通过一系列集体经济项目,5个村年底预计实现清零递增目标,平均每个村集体经济增收2.8万元,带动贫困人口576人受益,人均增收3000元/年。发展“党建+” 模式。推行“党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探索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银联建等特色党建工作新模式,培育、创办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经济实体,健全完善与农民利益连接机制,带动群众精准脱贫、增收致富。